艺术何价?

谢声远 Seah Shin Wong
2023-11-14

    与画廊业沾边近30年,最常被问及“艺术何价?”。这类问题随着艺术品市场化步伐的加速,变得日益突显和迫切。影响所及,在画展上,人们不是沉浸在对艺术品的欣赏,而是弓身翘首,双目咪咪地望着牌子上标示的价格。


    一幅画、一件古董,到底是如何标价的?不仅是平日甚少关注艺术的人,就连从事艺术品行业的人,都常常要为之伤透脑筋。


画价扶摇直上

    为什么两幅看似相近或出于同一画家手笔的绘画,价钱竟相差这么大?为什么报章常登载拍卖馆成交的天价?为什么几百年前的古画竟然一文不值?

       

    一位友人十几年前花八千元购得吴冠中A4大小的速写《千佛洞》,在上海被人以人民币60万元(折新币12万元)拍走。


    另一个客人十几年前用了6个月偿清3万元的陆俨少8平尺山水画,2004年在上海以人民币180万元(折新币36万元)拍出。

   

    不久前,本地一名收藏家出售吴冠中一幅8平尺水墨画,藏家一口价新币180万元结果还是成功脱手。


    还有一个藏家,4年前要以25万元出让他父亲留下的一幅8平尺徐悲鸿奔马,因5万元差价而“失”之交臂。不久前又想出售此画,开价竟高达300万元!


    这些真实的事例,与风闻的或报章读到的更惊人、更目眩的数字相比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,不能同日而语。


    艺术何价?确实是一个诡谲的命题。想当年,梵高连5英镑一幅画都无人问津的时候,他是何等沮丧,而今一幅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也不足为奇,九泉之下的他,应该更沮丧呢,还是兴奋呢?或者啼笑皆非?


必须解开的谜团

    艺术何价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、不能不解开的谜团。初涉艺术者有机会来到画家寓所,或走进画廊,或置身画展现场,看中一幅画,对方开个价,我该如何应对呢?买还是不买?物有所值吗?这要看情况而定:如果是负责任的画家、画廊或画展主办者,标示的价格应当是比较专业和可靠的,近乎物有所值,甚至超值。如果碰上的是急功近利、不择手段之辈,那你可能会被宰了。如果东西是好的,买贵还不是大问题,买家往往因为贪便宜,而购入劣货或假货,那才够冤枉! 反之,如果你本身就是行家,或得到行家的指点,不同画家、不同质量的作品,在价格上得到怎样的反映你是心中有数的,或者说,你对不同作品的价格浮动范围,是有相当把握的。


    所以说,只要买卖双方,有一方是行家,艺术何价不是问题。明眼人遇到骗子,自有应对之策,怕的是瞎子遇骗子,上当又破财。也是十几年前,有个姓李的客人,经推荐在画廊买了一些好画,可以说物有所值。后来误入歧途 (也怪他本身不是行家),花费好几十万元大量吸购“名家书画”,牢牢收藏。等他病逝后,妻子要变买藏品,只有几幅好画可以换回点钱。明知所购“名画”是膺品,我也不敢贸然揭穿,只是婉转告诉她回到原址处理,过后她才透露那间店已关门走人,所有的损失也就无法挽回了。


艺术价格与价值

    艺术何价在这里指的是艺术品的市场价格,由艺术品市场决定,与艺术品的自身价值是两码事。价格与价值的区别,对艺术尤为重要。在商业运作猖獗的年代,一幅画、一件艺术品的价格,并不等同其价值,而且往往南辙北辕,相距何止千里!许多艺术家,毕其生创作了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,但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利他的发展,所产生的作品曲高和寡,一郁郁寡欢。反之,有些极为一般的艺术品,因为画家有幸邂逅其实并不懂艺术真谛的贵人,借助商业运作,画价一路上升,直上云霄,把你我都抛入弥天大雾,摸不着头脑。当然,如果贵人恰巧又是行家,或者有行家指点,虽说炒作的天价并不反映真正的价格,但其艺术价值还是不可否定的。


    所以说,艺术何价这问题是不容易有个圆满的答亲,我尝试给个比较符合艺术规律实事求是,但难免稍嫌笼统的答案:在特定的时间点、环境和条件下,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应与艺术品的创造价值相一致或相近。


    但是,在现实中,人们往往以为艺术的市场价格就是艺术的创造价值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区,主要因为艺术的创造价值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(时代性)、行内专家的共同认可 (经典性)、作品的含金量积淀性)、画家的才华(独创性) 。这样的共识有时在艺术家有生之年都欠缺 (天啊,行家也成了瞎子!?),价格和价值的垄断权或话语权,就落到市场身上,特别是现代以资本为引导的市场。


市场化对价格的冲击

    如前所述,市场是双刃剑,它标示的价格有时与价值相一致或相近,有时天差地别。其实,从艺术的诞生到市场化,有个微妙的转移过程。上古时代的艺术,原是人们在劳动之余,检视劳动过程如狩猎、捕鱼、种植,内心有强烈感受之处,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,或壁画、或陶塑、或雕刻加以表现,它的价值在于让人们触景生情,重温劳动的紧张、喜悦和审美感受。这时候的艺术只有价值而无市场价格。多少年后,因为年代久远,它们或成为无价之宝,珍藏在博物馆内,或成为古董、古画而流入市场于是,市场的机制便发生作用。艺术品一经市场化,各种正面的、负面的、美好的邪恶的现象便交织在一起,剪不断,理还乱。

待 InAnticipation 33x45cm 林风眠


    这里有正当的自然市场、有推动作用的人为市场、有造假的欺诈市场、有暴利的炒作市场。


    正当的自然市场,可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类。你可以是艺术的门外汉,一个偶然的场合,你对绘画发生兴趣,按你的喜好和能力从正当渠道购画,虽说是感性的,一般不会错到。如果作为长期的兴趣,从中得到更大审美愉悦,你应该进一步提升到理性层次,对艺术有所认识,从而提高欣赏的水平和接近更好更精的艺术品。


利之所在 邪必生焉

    关于有推动作用的人为市场。灰尘不扫不走,艺术品的价格不推不上。我认识一位本地正直而认真的油画家,六十年代每幅作品不过三五百元,多年画价不变,后来他自己规定每年上涨10%,等涨到过千,市场停滞不前,为了让自然市场恢复常态,下来10年不涨价。公元2000年后,由于受到中国艺术品价格暴涨的带动,加上本地画廊推波助澜,他的画恢复每年10%的涨势,而且销路越来越好。推动工作是艺术品价格稳健上升的必要途径,也是唤起人们关注艺术品的合理手段。时代在进步、艺术品水平在提升,在各方推动下,价格上扬虽说有人为因素,却是通宜的,对画廊、画家藏家都有好处。当然,聪明的买家能够辨别什么是合理的涨价,什么是炒作性暴涨。关于造假的欺诈市场。这类市场由来已久,于今尤烈。上文提到“数百年古画一文不值”,便是膺品,还有李姓藏家,去世后家人才发现上当受骗,损失巨大。利之所在,邪必生焉,这是造假欺诈市场存在的前提。市场上充斥假古董、假名画、假田黄,造假技术之高,可瞒天过海,甚至行家都无从辨认,更何况普通人。应对之法,一是弄清出处(不轻信故事),二是高人指点,三是不懂不买,四是不贪便宜,五是不为名所欺。总之,艺术何价,宜以平常心待之,贼船在侧而不为所动,邪不胜正,如此而已。

月夜 TheBlueNight 50x70cm 贾又福


天价背后的故事

    关于暴利的炒作市场。人们往往分不清合理的天价和炒作的天价,前者因各种历史原因、艺术背景、稀缺因素、竞逐激烈而创下天价,但那是自然市场的一种反映;后者是有人背后操纵,制造天价假象,以获取眼前的或后续的暴利,这是非自然的炒作市场。但这类市场在各种公关 (如名人效应、轰动新闻、吹捧逢迎)的配合下,最能夺人眼球。艺术何价的询问中,最经常被问及这种情况。我的回答是:你对这类艺术品有兴趣吗?没有。他只对天价有兴趣,我的见解是:如果是自然市场所形成的天价可以剖析,以判断其合理性;如果是人为炒作的天价,一笑置之可也。


    自然市场形成的天价,有极其错综复杂的原因,但必定是缓慢的过程,绝非县花-现,而且相关的艺术品接受面深广,市场支撑力量强大。如前文提到的徐悲鸿、吴冠中、陆俨少的画价,与40年前相比,也可说是天价。这些画家的作画历史,可溯及30年代,画价长期低下,直到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,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。公元2000年经济实力增强,国际地位提高,艺术品价格才逐渐与艺术创造价值相一致或相近。近年来,随着艺术品投资意识的登场和增强,富豪、财团、机构大举进入市场,更多耸人听闻的天价还在后头呢!


    重要的艺术品,很快成了大户的囊中物。被边缘化的小人物,徒呼艺术何价-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! (2013)


分享